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就要正式实施了。法律规定:“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国家正式为家庭教育立法,也就意味着家长必须负起责任、负好责任,不能把教育任务全部推给学校。
于此同时,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作者是曾经担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书中观点认为,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过度养育的倾向。孩子们习惯了家长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书中探讨了一个问题:怎样的家庭教育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你是不是理想的权威型家长?
设想你在训练你八九岁的孩子干家务,只是简单的扫地,他都扫不干净,你觉得以下哪种做法有助于他成长?
A 立刻纠正他,给他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让他一次做好。
B 孩子还小,学业繁忙,干不好就先不让他干了,长大了自然就会做了。
C 刚开始做难免做不好,不能要求太高,耐心等他成长,帮他收拾残局。
D 给他恰当的反馈,鼓励和建议并重,下次再做时,告诉他怎么样能做得更好。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屡创新低,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生育,但是好像身边的年轻朋友们纷纷表示一想到孩子就感觉焦头烂额,不想生孩子。

在这个富足的高科技世界,如果想为人父母,我们觉得自己必须保证孩子免受任何伤害。为此,我们把世界变得对孩子更安全、更友好。这一切从他们还在子宫里时就开始了。怀孕期间,母亲的方方面面都在监控之下,衣食住行,身体指标都要严格符合各种标准。
在孩子出生后,爸妈们进一步地挡在孩子和世界之间,亲自充当保险杠和护栏,我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在他们啃桌角时及时阻止、摔倒前飞身扑救。
而到了孩子上学后,清单化的童年便开始全速运行。我们知道孩子的时间表和老师的名字;给老师发消息,跟踪作业情况;守着他们做作业、检查作业。曾几何时,父母每学期才会看到一次孩子的成绩,而现在的父母可能比孩子更早知道他们今天的考试是不是考砸了。
在课后时间,我们孜孜不倦地尽量丰富孩子的经历清单,信心满满地以为,只要我们再多做一件事:钢琴、芭蕾、奥数、骑马......或许就能帮助孩子进入一所好大学。

更有一些极端但不占少数的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定做孩子的人生目标,把孩子的成功视作自己的成功。他们抱着“不能犯错”的心态,亲自出场,深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充当孩子的眼睛、耳朵,替代他们做决策、解决问题,尽可能多地控制各种结果。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只相信自己的“定制计划”。
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位妈妈无比坚定地说“6年后,我的女儿就要去那所大学,那就是他要学的专业。”

以上种种,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金钱上,造就了不堪重负的爸妈现状。或许爸妈们应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过度养育了?”
作者担任新生教务长期间,观察过2万个学生的情况,她发现很多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一个大一新生到校后,不知道如何找人帮忙把从家里寄来的箱子搬进宿舍,因为箱子又大又重,每个箱子都要两个人才抬得动。最后他妈妈给宿舍管理员打电话求助,才找人把箱子搬进了他的房间。

还有些家长表示:“我的孩子上高三了,可还不知道如何乘坐地铁。”“如果我把他们放到市区,告诉他们‘自己回家’,他们会哭起来的。”“我的孩子不会做饭,因为他每天晚上都要写作业。”
生存技能也许还是小问题,家长会说,他们总有一天会学会的。那么心理问题呢?

2013年,一项针对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的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认为,有显著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庞大,是大学校园中日益令人忧虑的现象。70%的人表示,在过去一年里,所在学校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有所上升,24.5%的学生来访者在服用精神药物。
心理学家、作家玛德琳?莱文表示:有三种可能造成心理伤害的过度养育方式。

一旦开始以这三种方式养育孩子,我们就剥夺了孩子的机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去表现创造力、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应对技巧及形成抗挫力,没有机会探索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更无从了解自己是谁。简而言之,我们剥夺了他们成为人类的机会。
过度介入的养育方式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无法在父母和独立做决定之间达到平衡。失败的恐惧终生困扰着他们,而首先困扰他们的,往往是父母对失败的恐惧。

就算孩子们终于顺利从大学毕业了,过度养育同样破坏了他们的工作前景。
21世纪职场的特点是全球化、节奏快、变化此起彼伏。要想取得成功,具备以下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变得前所未有: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抗挫力。

千禧一代在职场上被称为“兰花”和“茶杯”,前者意指出了温室就不能生存,后者意指容易破碎,进而毁灭。
过度养育的孩子对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的能力缺乏信心,更容易依赖他人,应对策略较差,缺乏当代雇主重视的一些能力,比如责任心,良好的判断力......
我们都要“预备好了”
对于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爸爸妈妈们,你们“预备好了”吗?这里介绍几个书里提供的建议。
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满,学这个学那个,孩子几乎没什么时间做游戏。但实际上,游戏是孩子成长要做的第一件事。
而且,真正的游戏,必须是孩子自己选择、自己主导的活动,并且要为了游戏而游戏,而不是为了实现跟游戏本身没有关系的目的。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想出各种有意思的点子,也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等航天航空机构,需要招聘那些能解决问题的人。这些机构表示,除非知道这个人早年动手做过东西,否则,就算是顶尖工程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也很难达到要求。因为一个人只有对制作东西、修理东西这些事情有好奇心,并且掌握了关键的知识,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儿童做家务是未来成功的基本要素。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做家务会带来一种“能做、会做”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觉得自己是勤劳的人,而不是废物。因为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有人帮忙,那他就没机会培养控制感,就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一个人在感到无法控制局面时,陷入被动状态。而体验“主动性”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意味着“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意义,知道重要的结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怎么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呢?有四个步骤。1.家长为孩子做这件事;2.家长和孩子一起做;3.家长看着孩子做;4.孩子独立完成。要想完成这四个步骤,家长一定要放弃完美主义。
比如,孩子自己洗澡的时候,可能会把浴室搞得乱七八糟,与其每次都帮孩子洗,更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洗,告诉孩子,如果把淋浴头对准这个方向,就不会把水弄的到处都是了,洗完后要擦干,给孩子做示范。下次就让孩子自己试试。家长要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孩子去尝试,去失败,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把事情做好。

批判性思维的根本在于思维本身,简单说就是“把事情搞清楚”,以及“把知识应用到新情况中”。有时候,家长只要就一个问题问孩子五次“为什么”,就可以帮他们理解事物的要义。不管孩子说了什么,接下来家长都要不停地问“为什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长和孩子对话,而不是给孩子答案。

人生总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怎样才能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呢?有一个很基本的做法是,给他们正确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给孩子具体真实的反馈。
反馈包括赞美和批评。比如,孩子画画时,家长可以说很喜欢他使用的颜色,而不是简单的说“你画的真好”。这样具体的表扬能帮孩子建立信心。
在批评的时候,是为了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首先要表达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没有人一直成功,其次具体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改进后再次尝试。如果家长只是抱怨“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只会让孩子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

正如著名作家麦家为这本书作序的题目:“及时牵手,适时放手”。
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帮助孩子“预备好了”,而不是替他们去做。培养他们拥有强大的心理以及适当的能力来应对纷繁复杂的未来世界。
于此同时,我们爸妈也要“预备好了”,预备好适时“放弃监护人的身份”,一旦孩子能够独立,我们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只有永远信任他们、支持他们。
所以,如果孩子突然要洗澡了,但是爸妈手边的事还没忙完。那么不妨试试让他自己洗吧,孩子自己的想法就让他用自己的行动解决。因为可能孩子已经“预备好了”,更何况卫生间也“浴备好了”。
在新年来临之际,让我们为新的一年里,即将迎来的挑战和惊喜,预备起来!保证孩子们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同时放松爸妈们的紧张神经。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享受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看见孩子的成长
爱心和责任感是孩子不可或缺的品质,想看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精彩的故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惊喜。
感谢观赏
欢迎投稿·转载·合作
三册绘本已经出炉
请至当当、京东购买正版哟!

?本文版权归公众号脑花与脑仁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吃好每顿饭,发好每次情
点击图片前往
?
小时候的星期二下午是人生中最无聊的时刻
点击图片前往
?